紙圖工具找花魚工坊,認明butyfor。【獨創不背尺寸美容乙級紙圖課程、啟發彩妝造型設計的創意紙圖、唯美細緻的彩妝素描、髮妝型和服裝畫,實用色彩學等進修教學課程】
Flapper、Bob
時代背景
圖坦卡門
(圖源:維基)
「裝飾藝術Art Deco」興起:源於1925年巴黎「裝飾藝術暨現代工業博覽會」。
一戰後,損傷較低的法國極積重振藝術、時尚、電影與工業,興起追求時髦、享受奢華的生活風格。1922年埃及發現圖坦卡門Tutankhamun陵墓重見天日,亮亮的黃金面具、明顯的紅、藍相互平行裝飾線條,引發人們探索埃及風格,在室內設計和擺設大量採用金、銀、綠色。這也影響1925年巴黎「裝飾藝術暨現代工業博覽會」發表「裝飾藝術」一詞,意在迎新時代。
1920年:米高梅以及派拉蒙等電影公司興起
1929年:環球公司《西線無戰事》獲得自己的第一個奧斯卡最佳影片獎
1927年:首部有聲電影《爵士歌手》上映,開啟好萊塢「黃金時代」,直至1950年代末這段時間
整體妝扮
髮型:
20年代流行波波頭(BobHaircut)就是中心在腦袋枕骨部位的比較厚重的一種短髮、短捲髮、指推波紋(Finger Wave )
異域風髮帶
鐘形帽:形似「盔式帽子」,是戰後女性一改維多利亞時期的傳統保守女性形象,女孩們剪短頭髮迎合男性化的主流趨勢,造成Caroline Reboux設計的鐘形帽於1925年盛行,因鐘形帽可隱藏不時尚的髮型和滿足捨不得剪短髮仍想時尚的女性心理。
化妝:1919年開始好萊塢啟發了時尚潮流。蒼白粉感的皮膚( Pale powdered skin)很流行
眉眼:細長下垂眉、黑眼影、睫毛膏、圓型腮紅、
唇型:略薄略尖唇,唇色以深藍紅色和紫羅蘭色
知名人物
黃惠蘭(1889-1992):外交家顧維鈞第三任妻子,南洋富商「糖王」黃仲涵之女
埃斯特爾·泰勒 (Estelle Taylor,1894-1958):1920年代最美麗的默片明星之一。
默片時代的女星:這時期的女星在銀幕上扮演的角色可分為玉女與蕩婦兩類型。所謂銀幕蕩婦,多半擁有神秘性感的力量,渾身散搰蠱感誘人的魔力,使男性墮落;而銀幕玉女則擁有維多利亞式浪漫情懷,她們依附男性生存,甘願屈居第二性的角色。默片時期的扮演蕩婦比玉女來得多,
《蕩婦》
葛羅麗亞.斯旺森(Gloria Swanson,1899-1983):1914年以《The Song of Soul》出道,美國電影演員,默片時期最著名的女演員,主演的影片則不時穿插出浴鏡頭。
克拉拉·鮑(Clara Gordon Bow,1905-1965):美國女演員,20世紀20年代出演無聲電影成名,1927年過渡轉型至有聲電影《攀上枝頭》(It,一譯《它》、《異性熱》)中扮演一勇敢的女店員而舉世聞名,獲綽號「它女郎」。是咆哮的二十年代的象徵性感的重要人物。1933年息影。
《玉女》
瑪麗·畢克馥(Mary Pickford,1892-1979),加拿大電影演員,一戰時期,男人們征戰前線,他們希望後方有位清純貞潔的愛人等他們回家,。瑪麗·畢克馥身材嬌小,清純甜美,洋娃娃般的金色長捲髮,其純真無暇的少女形象備受觀眾推崇,是男人的夢中情人,女人争相模仿的時尚偶像,是玉女派的代表,到了三十多歲仍時時扮演情竇初開的少女。
莉蓮·吉許(Lillian Gish,1893-1993):童星出身的美國電影演員,默片年代的銀幕標誌之一,在《被摧殘的花朵》中,成功以年屆25歲出演15歲的小女孩。1978年獲得奧斯卡金像獎終身成就獎。
珍妮·蓋諾(Janet Gaynor,1906-1984)是一位美國女演員和畫家。1929年首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得主,默片的清純女星。
葛麗泰·嘉寶(Greta Garbo,1905-1990)瑞典國寶級電影女演員,許多影評家評價她是「默片女王」;擁有維那斯般的完美臉龍,神秘清冷的美貌更令她成為無數人心中的冰山女神。1925年6月簽約米高梅公司,便開始璀璨十五年的演藝生涯。
瑙瑪·希拉(Norma Shearer,1902-1983),美國女演員,1923年簽約米高梅公司,有「米高梅第一夫人」之稱,是位從不拍脫戲的高雅氣質美女。
《其它》
路易斯·布魯克斯(Louise Brooks,1906 -1985)是1920年代和1930年代的美國電影女演員和舞蹈家。今天,她被認為是爵士時代和插板文化的象徵,部分原因是她在職業生涯鼎盛時期曾幫助鮑勃髮型的流行。
約瑟芬·貝克(Josephine Baker,1906-1975)是移居法國的非裔美國藝人與演員
1930年是默片沒落跨入有聲電影時期,不僅是技術上的改進,也改變人們對女星的審美。默片時期的好萊塢美人是活動的紙上美人,僅止於面孔的要求,不需要聲音的演技,銀幕上謹慎的裝扮,如工整的化妝、死板的髮型與誇張的動作在當時都曾風靡一時。然而,當有聲電影來臨時,好萊塢的女星們驚慌失措,除葛麗泰.嘉寶、瑙瑪.希拉等,其它人都被來自百老匯的演技派明星打垮。
默片時期的化粧:默片與舞台上的默劇在精神上是互通,由於沒有聲音的幫助,角色的個性只有以明顯的造型來區隔。大致來說,
默片時期化粧膚色偏白,黑白影中白色皮膚能顯現女主角的美;
注重明顯的五官輪廓與神情描繪,如:清晰的眼線、假睫毛、「暈開」的眼影(可能是當時眼影品質不夠細而引起的餘粉)、明顯的鼻影(連男星也不例外)。
角色的詮釋大多以化粧線條而定,較少透過內心戲來表現,如:
唇色正紅以凸顯細薄唇形、特別是玉女派的明星,象徵少女的矜持。唇形弧度很重視。
半弦月眉型:展現當時女性多愁善感的美,「期待被愛、被保養、我是弱女子」的玉女派常見眉型。
勾人的蕩婦派則注重眼尾濃而長的睫毛,眼線包覆整個眼晴,上唇薄且弧度上圓的唇形
弧度的眉、弧度的唇、圓眼、指推波紋,弧度是二〇年代女性美的符號
正當默片漸漸被人遺忘時,1992年開拍的「卓別林傳」,讓默片再度襲捲全球;1993年CERINI秋冬米蘭秀以卓別林為主題在歐洲引起旋風。二〇年代的復古風潮也影響Karl Largerfeld這位服裝界大師。使1993年秋冬二〇年代的裝扮成為副主流,人們再度欣賞露易絲·布魯克斯的馬桶蓋式瀏海、葛麗泰·嘉寶細緻的眼部化粧、泰妲·芭拉誇張暈開式的眼影
台灣
日殖時期新竹望族照片,男著對襟短衫與長袍馬褂、女著右衽的大襟衫 (圖源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聯合目錄面
20年代臺灣藝妓,纏足占2/3女性,其中以閩南女性多纏足,因閩南從商多。客家人不纏 。(圖源粉絲頁 )
1925年票選第一名的藝旦(圖源粉絲頁)
大陸
「旗袍」名稱來源:此長袍和清代旗女的便袍非常相似,從而得名。
張愛玲《更衣記》明確表達了對旗袍的起源分析,她認為:「旗袍正式誕生於 1921 年,是當時女性對男裝樣式仿效的一種新服飾,而並非模仿滿族的旗裝」,旗袍純粹就是上海女性們對女裝的大膽嘗試與創新,不存在模仿任何服裝。
20年代前期的旗袍削肩、寬鬆不束腰,衣袖偏大、袖長到小臂,袍長至腳踝且寬大,如清時的倒大袖。
20年代中期,旗袍的袖長和袍長都有所縮短,而且腰間略有收縮之態,但總體感覺仍然比較保守。
1928年往後,旗袍的裁法收袖口提下擺、結構更加西化,胸線、腰線、肩縫、裝袖使用旗袍更加合身,並使用較軟的墊肩也預示著中國女性終於從傳統思想中解放了出來。
1929年中華民國政府頒布法令決定將旗袍正式列入女性禮服(原文網址)
歐美
Flapper飛來波女郎
1920年代西方新一代的女性。她們穿短裙、梳妹妹頭髮型、聽爵士樂,化濃妝、飲烈酒、性開放、駕駛汽車等輕視社會和性別習俗的人,張揚地表達他們對社會舊習俗的蔑視。來源:維基
20年代服裝演 (變圖源網路)
教程
1920 年妝容圖:色系、眼睛、嘴唇和眉毛形狀(圖源)
參考資料:中國化妝史概說、維基百科、維基百科